徐州学习网『www.xuzhou.tv』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本站资讯 > 初中历史

【中考历史】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--专题一:中国近代化

浏览:1446次

专题一:中国近代化

 

专题概述:   19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初,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,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金境中,从政治、经济、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,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。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,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。甲午战争后,康有为、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的浪潮,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,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,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。新文化运动,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、道德和文化,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。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,曲折前进。传统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。

知识网络:

(一)、近代化的三个阶段

中国近代化,也称现代化,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,在各种因素影响下,中国的思想、经济、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,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。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;政治上的民主化、法制化;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、先进化。经济工业化是核心,政治近代化是保证,思想近代化是前提。在近代中国,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;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;三是政治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。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:

1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,主要是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物质文明阶段。中国近代化限于“器物”层面。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。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。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“师夷长技以自强”的洋务运动,引进西方先进技术,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,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。在它的诱导下,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。

⑴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

背景:近代以来,列强入侵,国家危难,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,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。

代表人物:林则徐、魏源    主张:师夷长技以制夷    作用: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

⑵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

背景: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清朝内外交困   根本目的:维护清朝统治

代表人物:

内容: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;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;筹建海军;兴办新式学堂

性质:封建自强运动

失败原因: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,决定了其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,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。

评价: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,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。

2、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,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。由“器物”层面发展到“制度”层面,。甲午中日战争后,民族工业初步发展,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,掀起了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,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,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,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。

⑴资产阶级维新派——戊戌变法

背景:《马关条约》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主张:通过变法维新,发展资本主义,使国家富强,挽救民族危亡

代表人物:

经过:“公车上书”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;创办报刊,组织学会,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(发展);百日维新(高潮);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(失败)

内容

作用: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,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。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,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,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。

失败原因:主观: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;客观: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。

教训: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,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。

⑵资产阶级革命派——辛亥革命

背景: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   代表人物:

主张:推翻清朝统治,建立民主共和国

经过:组织兴中会;成立同盟会;武昌起义;中华民国成立;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。

意义: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。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,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,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失败原因:主观: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;客观: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。

启示: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,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

3、由 “制度”层面,再上升到“观念”层面。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,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,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。五四运动后,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。

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,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运动阶段,它把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推到了文化的最深层次。——新文化运动

背景:西方思想传入,袁世凯尊孔复古,新旧思潮发生冲突

代表人物:

内容:口号:民主与科学 “四提倡四反对”;宣传马克思主义

作用: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,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,启发了人们的觉悟。

(二)、中国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。

1、产生: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,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,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,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,民族工业在沿海地区产生。民族资产阶级诞生。

2、初步发展:甲午中日战争后,清政府为偿还贷款,扩大税源,允许民间办厂,民族工业初步发展。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。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。

3、短暂春天:一战期间,帝国主义忙于战争,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,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,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。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,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。

4、陷入困境:此后,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、官僚资本的压制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、美国商品的冲击,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。

5、恢复发展: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,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。

6、消亡:1956年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。

(三)近现代思想的发展

1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:主张兴民权,实行君主立宪。代表人物:康有为、梁启超。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思想基础。

2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: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,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。代表人物:章炳麟、邹容、陈天华。孙中山又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成为三民主义,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。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,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,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。

3、新文化运动:前期:主张民主与科学。代表人物: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鲁迅等。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。后期:五四运动后,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,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,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
4、毛泽东思想: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,以农村包围城市,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。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。中共“七大”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,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。

5、邓小平理论: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。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。中共“十五大”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。

(四)重难点解析

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,近代前期许多政治派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。这些探索活动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。(只有义和团例外)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,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,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这一现实。

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: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、从学立宪到学共和,就有许多层次。

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,又有发展,既有量变,又有质的飞跃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“师夷长技”的思想,但又有一定的变化。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,因而是量变。而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,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,这就是质的飞跃,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,而是反对封建统治。

列强侵华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

走上资本主义,实现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。因受列强的压制,中国的近代化陷入困境。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促使封建经济解体,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,如机器设备输入、技术引进等。但外国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,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,阻止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。所以,没有民族独立,不能实现近代化。

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特点:中国的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大中城市,这些大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。

(五)、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利因素

先天的不利条件:(1)资金少、规模小、技术力量薄弱;(2)人才不足。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趋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、管理人才;(3)思想准备不足。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,重陆轻海,重义轻利等观念,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。

面临三大政治障碍:(1)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、破坏;(2)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;(3)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。

从环境上来看:战争和革命不断,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。

(六)、中国近代化的启示:

1)实现中国的近代化,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,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。

2)解放思想、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。

3)实行对外开放,放眼世界,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


当前页面电脑端访问网址【电脑可打印资料】:


发送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